媒体报道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
人民日报四川频道:四川省巴中经开区郑家山村:强基础兴产业 山村摘了“穷帽子”

发布日期:2020-05-28 10:24作者:王兴元(巴中广播电视报)浏览:字体:[  ]背景颜色:

    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户,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巴山新居点缀山间,一个个水果、蔬菜、花卉基地生机盎然……5月27日,记者走进四川省巴中经开区奇章街道郑家山村,一幅动人的彩墨画铺展在层层叠叠的大巴山深处。

    “这都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好,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真帮实干,我们才过上了‘四好’新生活。”在村委会农家书屋里,56岁的郑家山村原村主任蔡书昌和几位发烧友在翻看种养殖技术书籍,隔壁文化活动室,不时传来下象棋、打扑克的欢笑声。

    郑家山村地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、化成镇和四川省巴中经开区兴文街道、奇章街道交界处一座突兀的高山顶上,虽距巴中城区17公里、巴中经开区3公里,却是远近闻名的“旱山村”“偏远村”“上访村”“落后村”,到2014年底,全村人均纯收入仅3460元,全村492户、1467人,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、332人,贫困发生率22.69%。

    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决战脱贫攻坚以来,在巴中市广播电视台、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的帮扶下,郑家山村建强党支部、改善基础设施、发展特色产业,5年多追赶,一跃成为远近有名的“四好村”“幸福村”“明星村”,2017整村脱贫摘帽,2019年,全村人均纯收入10800余元。

    抓实基层党建  激发脱贫致富活力

    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,但以前郑家山村这个火车头各吹各的号”。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工会副主席、郑家山村第一书记代村支部书记胡和平说。

    挂联帮扶郑家山村以来,巴中市广播电视台把抓实基层党建作为精准帮扶的第一要务。开展结对共建活动,把主题党课搬到村里,和该村党员、干部共同学习脱贫攻坚政策,商谈民生改善等。与贫困户同吃同劳动,科学规划脱贫计划和措施,帮助销售农产品,用心用情帮扶。共建200多亩燕椒示范园,引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。建立完善议事决策机制,村级村务公开,推行民情日记、挂牌上岗、去向公示、信访接待和代办服务五项制度。

    “通过思路上‘引’、工作上‘促’、分歧上‘拉’、作风上‘带’,为村‘两委’班子和广大党员群众作出表率,为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提供了组织纪律保障。”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、台长李明刚,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党委成员、副台长刘洋60多次走进郑家山村,与村两委、驻村工作队共商共建基层党组织、基础改善、产业发展等,激发该村脱贫致富活力。

    “夯实基层党建,使村两委工作思路清、方向明、纪律强,群众信服,郑家山村脱贫致富的动力更强了。”郑家山村村主任郑云深有体会的说。

    建强基础,夯实脱贫的“筋骨”

    “山高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穷不过郑家山,只有稀饭喝。”蔡书昌说,郑家山村的“穷根”在“四难”:路、水、电、住房。巴中市广播电视台、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决定从村民反映最强烈、最迫切的事情入手,彻底铲除郑家山村的“穷根”。

    脱贫先修路。“先把山区的路修好,才能发展特色产业,因为路通财通。”胡和平说,再好的资源、再好的产品,如果没有通畅的道路,也无法运出去赚钱,更吸引不了业主前来投资。

    2015年前,郑家山村出村只有一条2.5公里泥坯路,因为山高坡陡,很少有车辆通行,卖水果蔬菜土猪,买农药化肥生活用品,基本还是靠肩挑背磨。“卖一季西瓜,肩膀后背磨起死茧。”提起交通落后的痛,村民李仕群感触良多。

    在巴中市广播电视台、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的争取帮扶下,郑家山村修通了外联清江镇、化成镇、兴文街道、奇章街道和内畅9个村民小组16公里的水泥路。“现在,水果商贩、游客络绎不绝前来采购,我们站在田边收钱就行了。”交通改善带来的好处,李仕群直竖大拇指。

    “建成集中供水点5处、整治维修山坪塘15口,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户、土地增减挂钩101户,升级变电站9座、完成农网改造492户,在家380农户全部安装宽带电视、无线网络和天然气。”胡和平说,决战脱贫攻坚以来,郑家山村彻底改善了“四难”问题,夯实了脱贫致富的“筋骨”。

    因地制宜兴产业 让村民富起来

    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后,巴中市广播电视台、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考虑的是因地制宜,利用村里的资源优势和城郊地理优势,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富起来。

    经过对市场的多次考察、结合村情和村民种植习惯,郑家山村采取“专合社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流转土地400余亩,大力发展水果、蔬菜、花卉和土猪等特色产业,打造城郊经济示范园。

    蔬果、套袋,在郑家山村8组水果园里,种植大户郑和平带领6名村民忙着管理15亩梨树。身后,20亩寿王桃仿佛一个个小红灯笼,12亩葡萄园挂满一串串青翠的小珍珠。

    “2018年纯收入8万元,2019年纯收入15万元,比打工强多了,还可以照顾老人。”郑和平今年52岁,上世纪90年代末就到新疆阿克苏务工,帮人种植水果,“扣除生活、房租、往返车费,一年到头攒不了多少钱。”2015年,郑家山村实施“回引工程”,郑和平返乡创业,并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。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,他流转土地47亩,种植寿王桃、葡萄、秋叶梨、西瓜等特色水果,“今年果园全部投产,预计纯收入超20万元。”郑和平自信地说。

    “路通了,产业兴了,村民富了,日子越过越好。”郑云说,5年多来,郑家山村引进、培育种养殖大户10余户,解决10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,2019年底,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,村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。

    评选“五星农户”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

    “穷帽”虽摘,但有些村民“等靠要”思想严重,部分村民还缺乏健康的生活习惯、卫生习惯,相互攀比、大操大办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
    如何让好习惯、好风气照亮村民的好日子?2017年,巴中市广播电视台在郑家山村探索实施“五星农户”评选活动:通过村组会、村民代表会、微信群等形式宣传“五星农户”评选活动的意义、考核标准、评定办法等,驻村干部、村两委干部、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等组成评定小组,入户调查、现场打分、集中评定、张榜公示,每年对每户村民,从诚信守法、感恩奉献、孝道和谐、卫生整洁、勤劳致富等5个方面进行评定,年底表彰并授予奖牌奖品。此外,突出道德建设,强化致富带头作用,形成“一星带多星”的局面。

    “哪家哪户是几颗星,缺哪颗星,挂在门上的奖牌一目了然。”胡和平介绍,自实施“五星农户”评选活动以来,村里好吃懒做、乱堆乱扔等现象基本没有了,村容村貌整洁干净、文明新风随处可见,全村群众争当“追星族”,比学赶超氛围浓厚,形成了勤劳致富奔康的强大合力,持续提升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。